回忆青春:wheniwas13yearsold时那些难忘的成长故事和深刻故事 回忆青春的歌曲
十三岁的夏天,蝉鸣声穿透教室的窗户。我攥着数学期末试卷站在走廊,红色分数像把刀划破空气。那是我第一次明白,有些失败会留下擦不掉的划痕。母亲在家长会结束后沉默地推着自行车,车筐里装着我的书包和半个切开的西瓜,柏油马路蒸腾的热气里,我数着她白衬衫后背渗出的汗渍,数到第七块时突然发现,原来大人也会疲惫。
那个暑假,梧桐树下的秘密基地藏着三个少年的盟约。我们用捡来的木板搭建树屋,小林总能把歪斜的钉子敲得笔直,阿雯负责在挡雨棚上画满星星。某天暴雨冲垮了半边屋顶,三个人抱着湿透的漫画书大笑,却不知道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完整的相聚——九月开学时,小林全家搬去了北方。树洞里的铁皮盒至今留着三张字迹模糊的纸条,上面写着二十年后的约定。
初冬的操场跑道见证过最漫长的八百米。体育老师掐着秒表摇头时,我咬着牙把运动鞋鞋带系了又系。此后每个清晨五点半,路灯会把奔跑的身影拉得很长,直到某天晨雾中突然发现,曾经需要踮脚才能够到的单杠,现在触手可及。当春天的柳絮再次飘满校园,我在跑道终点弯腰喘气时,听见秒表发出清脆的"咔嗒"声。
那年平安夜的雪下得特别大,我在医院走廊守着昏睡的祖母。监护仪的绿光有规律地跳动,像极了小时候她教我打节拍的手势。凌晨三点十七分,她突然清醒过来,用布满针眼的手摸出枕头下的铁盒,里面装着攒了半年的水果硬糖,都是小卖部最便宜的那种。这些糖在第二年清明化成了墓碑前的彩色石子,阳光下会折射出彩虹。
参考文献:
1. Erikson, E.H. (1968). Identity: Youth and Crisis. New York: W.W. Norton & Company.
2. 龙应台.目送. 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 2009.
3. 村上春树.挪威的森林. 东京:讲谈社, 1987.
4. Blos, P. (1962). On Adolescence: 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. New York: Free Press.
5. 朱自清.背影. 收录于背影散文集, 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 1928.